3月9日起,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24门课程开启正式线上教学阶段。本学期新闻学专业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学科基础课4门、专业必修课7门、专业选修课10门、院内协调选修课2门、通识选修课1门;授课教师10人,其中本专业教师6人、外聘教师5人。
在抗疫防疫时期的线上教学阶段,专业教师在学校、学院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因应线上教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新闻传播育人宗旨云端在线、师生互动协力防疫教研相连,积累了经验、呈现出亮点。
一、服务新闻传播育人宗旨,保障中心工作,做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融通
疫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专业教师在这次防疫“大考”的教学中全面推行线上教学,服务新闻传播育人宗旨,保障“以本为本”的中心工作。同时,做到课程思政不断线、专业教育常连线,让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中国之制”优势充分发挥。
1.在总体设计上,让线上教学和专业实践成为专业教师观念变革、技术变革、行为变革的契机。
专业教师在学院全覆盖的管理和调度下,相互补位、共享体会,让理论类、史学类、业务类、技术类课程全面上线,做到整体协作、不出差错。
2月15日,学院开展“抗击疫情”主题新媒体作品创作活动,学生在遵守各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情况下开展新媒体作品创作。新闻学专业300多名学生申报了213组选题,涉及H5、电子杂志、漫画、海报、影像作品、图片新闻等设计类以及学术论文、新闻专稿、新闻评论等写作类作品。
日前,专业师生信息通达、齐心协力完成了“抗击疫情”作品创作活动。专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促成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2.在实施步骤中,争取做到课程思政不断线,专业教育常连线。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类课程具备思政育人的功能。在本学期课程中,专业教师在《新闻采访学》《新闻消息写作》《新闻评论学》《媒介伦理与法规》等课程中深入发掘蕴含的思政内容,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同向同行,做到思政育人与专业培养的统一。
在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建设中,高校课堂是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师在本学期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等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条例的同时,也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新闻道德自律信条,对当代媒体中伦理与法规失范现象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避的对策。从而,专业教师为学生在思想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工作“后备军”打下坚实的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结合专业课程实践特性,完成实证研究,做到本科教学与社会贡献融通
新闻学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行的特征。在疫情期间如何做到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两不误、两促进,是专业教师共同思考的命题。
1.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郑亚楠、徐中民以《数据新闻》课程为依托,完成团队实证研究。
教师们带领学生小组以“黑龙江谣言”为关键词,对于1月22日至2月10日中央及黑龙江省媒体的31条辟谣报道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以教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做以贡献,为相关部门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有针对性地治理谣言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2.在社会贡献上,通过研究重大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师生们从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角度提出治理路径。
在完成人民网、光明网、东北网等媒体相关报道的数据采集后,分析出谣言的聚焦点、构成要素、滋生地域、传播渠道、表现形式,提出辟谣的路径在于确认谣言来源、辟谣与传谣间隔时间、辟谣主要机构、处理方式及结果、辟谣报道中最强对应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师生们通过此项实证研究,在政府管理层面、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方面、社交平台方面提出了谣言治理的相关建议。


三、实现技术手段全员覆盖,推动价值引领,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通
线上教学催促着教师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实现技术手段全院覆盖。与线下教学不同,线上教学要求教师更为充分预案、关注细节,必须熟悉各种直播平台,利用各种App与学生互动、获取反馈信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1.在授课方式上,专业教师以直播为主,成为课程“网红”。
教师们以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直播、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为“阵地”;同时协以QQ群、微信群等“武器”,让大江南北、不同时空的学生们线上连接更为紧密,成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防疫战役的方面军。
正如专业教师孙菲所说:“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求此前只专注线下教学的从业者走出舒适圈,必须面对互联网技术为教育行业带来的变革,必须掌握‘云教学’所需的相关技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加强沟通互动,以实现线上授课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监控中,形成重反馈、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除例行的线上签到、举手提问、考勤记录等,专业教师还通过各类课程通讯组开展作业布置、音频反馈等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在成为课程直播“网红”的同时完成课后答疑反馈,同时也付出了较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正如专业教师李群所说:“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传统学校课堂教育也必然面对新的变革。通过资源共享、实时互动,大部分教学活动理论上都是可以在网络进行的。正在经历的特殊时期,可能就是未来的正常生活。不经意间我们提前走进了未来。”


具体案例:郑亚楠《外国新闻传播史》
郑亚楠教授:线上互动隔屏有爱,师生“云端”教学相长。
她组建《外国新闻传播史》助课团,提前为学生上线学习做足准备,拉近了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并与学生联系征求建议。制作热身短视频,引导学生早早进入上课状态。
她将听课群取名“春暖花开外新史”,寓意家国情怀。写下“网课:迎向那春暖花开!”的致学生信。满满爱意,隔空传送,让一门严肃的史学课程充满了诗情画意,传递了名师的学术风范和育人风采,受到了大家好评。

(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