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意外的疫情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按下了暂停键,全国高校开启了云课堂,开启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无论怎样,教育的本性都是老师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负责人,理应按照混合式教学的规律重塑课堂,并为疫情后时期的复校工作做好衔接准备。
一、案例概述


¡教师简介

郑亚楠老师 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负责人。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案例特色——“123N”
1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与促进学习的系列行为。
2个转换:教学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信息必须经过两次转换。第一次是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第二次是从学生接受信息的“学“到学生加工信息的”学会“。
3个平台:建设由学生助课团、腾讯会议直播和微信群构成的多端学习社群。
N个学历案:围绕全部课程的多个单元形成多个微型课程计划,它是学习认知地图,是累积性学习档案,也是一种质量检测文本。

二、在线教学设计

首先,确定清晰的目标。
即预期学会的结果,教学方案必须以“学生学会”为起点。用“他者/学生”视角判断课程难度。找出初次接触外国媒介史的学生难点:一是他们的世界史背景知识存储有限;二是年龄段对历史理解有天然局限;三是网络授课虚拟环境的可控性差。
其次、配有与目标同向的评价任务。
即用什么样的评价任务可以检测到学生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提问、交流、练习、测试,尤其是线上课堂的师生互动感受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从而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也便于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节奏。
第三、规划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老师要提供学习的资源、工具,特别是线上教学,更要根据学生情况,将说设计的评价任务嵌入到学习过程中。
第四、设计有历史意蕴的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实现迁移、综合运用。尤其外国媒介传播史要把握史学学习的纵横规律,养成文以察心、史以察实的思维习惯,推动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认知+基础+探究+共享=协同的方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




三、在线教学实施
(一)塑造战“疫”中的在线学习氛围
1.成立学生助课团,由三个班级的班长和学习委员组成,既做老师的参谋又服务于全体同学。
2.建立微信课程群,特意取名为“春暖花开外新史”。
3.开学前在课程群中给全体同学写了信,抒发特殊时期家国情怀的担当。
4.做了给全体同学的小视频,进行网课预热。
5.每次课前助课团都要放校歌,每次课都在校歌声中开始。



二)追求在线教学的表达艺术
精准把握每堂课的知识图谱,用清晰的思路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用精炼的语言讲述知识聚焦点,用起伏的节奏形成注意力效应。
这其中穿插在线问答、即时签到、提问讨论等。要特别注意的是线上课堂虽然与传统课堂形式有变化,但教学相长的教育本性没有变。





四、在线教学初见成效
2018级新闻专业学生共计93名,其中,中国学生92人,俄罗斯留学生1人。国内学生省外来自8个省、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省内来自11个地市。均能做到100%出席。学习热情饱满,有学生助课团的预热,有五湖四海的黑大身份认同,课前预习、上课互动、课后拓展阅读渐成风气。



五、 在线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一定要遵循互联网开放、共享的规律做好线上教育准备工作。
(二)一定要懂得被互联网重构的知识生产过程,它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三) 一定要了解学生不愿意上的网课是什么样的。
(四)一定要选取最简便易行的平台工具综合使用。

感悟:教学是什么?教育家说:“教学是为了帮助人们、促进人们自觉学习而嵌入的一系列事件”,我希望拥有这种高超的嵌入能力。
太阳集团娱乐场登陆网站供稿